欢迎访问襄阳市民政局网站
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网站地图
  今天是:
 
    当前位置: 首页 > 政府信息公开 > 政策 > 其他主动公开文件
警惕阳光下的阴影 襄阳市民政局发布“慈善返利”防骗提醒
信息来源:慈善事业促进科 发布时间:2024-12-31
索引号: 011158671/2024-37084 分类: 其他
发布机构: 襄阳市民政局 公开日期: 2024-12-31
标题: 警惕阳光下的阴影 襄阳市民政局发布“慈善返利”防骗提醒
文号: 主题词:
生效时间: 终止时间: 来源: 慈善事业促进科


慈善事业宛如温暖阳光,照亮了无数弱势群体前行的道路,为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与慰藉。然而,在这片光明之下,却有不法分子悄然打着慈善事业的幌子设置骗局,给有爱的事业蒙上一层阴影。1230日,襄阳市民政局通过汉水襄阳发布了“慈善返利”防骗提醒,呼吁市民在献爱心的同时一定要留个心。

返利骗局“三步走”

这类骗局通常分“三步走”,第一步就是假冒正规慈善组织。不法分子或是仿冒知名慈善基金会的名称、标识,或是直接谎称与官方慈善机构合作,堂而皇之地开展所谓 “募捐返利” 活动。他们伪造慈善组织的红头文件、官方证书,甚至搭建与正规慈善网站极为相似的虚假网页,从项目介绍、团队展示到捐赠流程一应俱全,极具迷惑性。利用民众对官方慈善组织的信任,让受害者误以为自己的善举既能助力公益,又能收获回报,不知不觉就踏入陷阱。一些骗子还会冒充慈善志愿者、工作人员,打着 “实地调研”“项目跟进”的幌子,与受害者近距离接触,进一步打消疑虑,骗取钱财。

第二步则是虚构项目,高利诱惑他们声称投资某 “贫困地区教育扶持计划”,投入资金将用于修建学校、资助学子,待项目盈利后,投资者便可收获高额返利,年回报率动辄高达百分之几十甚至翻倍,远远超出正规投资渠道的收益水平。

还有诸如 “环保公益产业开发”“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众筹” 等名目,打着响应国家政策、助力民生改善的旗号,编造出看似前景广阔、一本万利的虚假蓝图。这些项目毫无实际落地根基,纯粹是为了骗取投资者的信任与资金,一旦得手,便会如泡沫般迅速破灭。

第三步则是 “放长线钓大鱼” ,初期先以小额返利为诱饵,让受害者尝到甜头。如诱导受害者投入几百元参与所谓 “爱心捐赠”,很快便返还本金并额外给予几十元返利,使受害者逐渐放下戒心,深信不疑。随着信任加深,骗子便开始怂恿加大投入,声称有更高收益的 “进阶项目”,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。待受害者大额资金投入后,返利便戛然而止,各种借口纷至沓来:或是 “项目遭遇意外需追加资金解冻”,或是 “资金周转延迟,返利稍候发放”。受害者为追回前期投入,往往越陷越深,最终血本无归,而不法分子早已携款潜逃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防骗做好三件事

只要做好“三件事”就可以有效防范这类骗局。

首先是认清慈善本质。慈善的真谛在于无偿奉献,是爱心的纯粹给予,不求回报。而 “慈善返利” 骗局背离这一本质,将慈善扭曲为逐利工具。公众需谨记,真正慈善从不以获利为饵,面对 “捐赠返现”“公益投资” 等说辞,务必坚守初心,不被虚假利益迷惑。

再者要核实慈善组织信息。在参与慈善活动前,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相关组织真伪。登录民政部 “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” 或 “慈善中国” 平台,输入组织名称,即可查询其登记、备案、募捐资格等关键信息。正规慈善组织信息透明,定期公示项目进展、财务收支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。若遇信息模糊、募捐方式可疑的组织,如仅通过私人转账、非正规 App 收款,切勿轻信,应及时向民政部门求证,确保善款流向正规渠道。

第三是提高警惕,不贪小利。面对“慈善返利”的诱惑,务必牢记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,高回报背后往往隐藏高风险。日常要增强反诈意识,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、扫描不明二维码,不向个人账户转账汇款。一旦察觉异常,如返利延迟、借口频出,应立即停止操作,保存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,守护自身财产安全,让诈骗无处遁形。

携手共筑防骗堡垒

防范 “慈善返利” 骗局,亟需全社会携手共进,形成合力。

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强化慈善组织监管,严格审核募捐资格、项目信息,定期巡查,及时取缔非法组织。同时,也有赖于公安部门加大案件侦查力度,利用大数据、网络技术追踪资金流向,精准打击不法分子;金融机构加强可疑资金监测,对异常大额转账、频繁小额汇款及时预警,阻断诈骗资金链。

互联网平台要充分履行社会责任,加强广告、App 审核,屏蔽虚假慈善信息,防止诈骗扩散;媒体应发挥传播优势,多渠道普及防骗知识,曝光典型案例,提升公众辨别力;社区、学校、企事业单位可以积极开展反诈宣传活动,组织讲座、培训,让防骗意识深入人心。各方联动,筑牢防线,让慈善回归本真,共创诚信、温暖、美好的社会环境。




  
 
主办单位:襄阳市民政局 总编辑:毕雪芳 责任编辑:邓凤玲
地址:湖北省襄阳市溪苑路 邮编:441021
联系电话:0710-3629804    E-mail:mzj@xiangyang.gov.cn    网站地图
鄂ICP备19012107号 鄂公网安备:4206060200037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:4206000002